電影開篇一組長鏡頭已經盡顯導演鈕承澤的功力,隨后將劇中的主要角色,乃至于身份和人物關系完全做了一番交叉線的展示,這在近年全明星群像電影中,是一種極其罕見的做法,長鏡頭以外的炫技,采取了人物貼身跟拍的方法,讓視覺感受新奇與真實,雖然豆導在《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就展現了自己對于“偽紀錄片”拍攝手法的偏愛,但放在這樣一部平淡如水的愛情影片中,更賦予一種新奇的獨特的魅力。
如果說鈕承澤在電影的技術層面做了新鮮的嘗試,那麼在劇情的布置與剪下上,就做了進一步的證實。其中的人物關系,給人稍覺復雜,甚至出現了多段三角戀情,但豆導卻用蒙太奇的手法將線索梳理的有條不紊,至少,能保證讓觀眾清晰的了解到舒淇、趙薇、陳意涵、郭采潔等幾位主要女性角色帶出的故事脈絡,從而輔助的認知到阮經天、趙又廷、鈕承澤和彭于晏所回應的戲劇情節與表演臺詞,雖然如今的愛情電影探討命題已經落俗,甚至到了坐吃山空的局面,但電影維持了臺灣電影最大的特色——不溫不火,穩健向前,幾乎充斥全片的白描式手法似乎看不到商業電影的波瀾,這恰恰也是臺灣電影古早文藝基調的特色。
這是鈕承澤首部正式打入內地的電影作品,因此在形式上給人以“一本萬利”之感,所以在劇本之上,難免會讓觀眾覺得又一幕幕偶像劇的內容再度上演——趙又廷因為趙薇的小孩缺乏父愛而趕鴨子上架,最終與趙薇佳偶天成,當然還有具備“責任心”的內地員警在旁做月老牽線;而時尚名媛舒淇舍棄了鈕承澤給予的富豪生活,轉而愛上了天性自然真誠的窮小子阮經天,當然這般戲劇化的處理模式在現實生活中會否上映我們不得而知,但電影傳達的那種臺灣本土對于愛情追求與向往無拘無束的精神卻是俯拾皆是的。
當然這是一部情人節的應景之作,也是豆導中規中矩地試探內地愛情電影的一部小品,那邊《那些年》被刪減的幾近面目全非,豆導在這邊接了地氣兒,其中趙又廷和內地員警的對話很有意思,后者說:“你父親是北京人,1949年過去的吧?”隨后又說道,“你是臺灣同胞,但族上也是老北京”,這般對于海峽兩岸的近乎悄然化于極富生活化的臺詞中,讓人產生親近感與好奇感。趙又廷瞅著趙薇翻進了將要出售給他的四合院,面上滿是狐疑。相對于這種純文字檔案矛盾的處理,也表現在兩個城市對于愛的表達模式皆有不同——臺灣是直白的,感情的背叛與轉移在口頭上起到了擔當責任與拒絕的作用,而北京當然是晦澀的。欲犯的趙又廷被趙薇大罵是“臭流氓”,隨后才有了趙薇姿態扭捏的“艷舞誘惑”,這般本是淳樸含蓄的市民風格(趙薇)活生生的硬與見慣聲色犬馬的白領意識(趙又廷)相碰撞,鈕承澤的意圖自然不言而喻。被嫁接到了這種文化與生活模式的差異也讓電影戲味叢生,相比較臺灣味更濃的《那些年》,更易于引人入勝。
反轉了北京和臺灣,其實回歸人物本位,電影最終沒有給予這些鴛鴦最終的結局與定案,或許也不需要最終的定案,在現實主義愛情下,有時候過程比結果來得更加重要與折衷,或許也正好對應了“情人節”每個情人那種卿卿我我的甜蜜膠著狀態,無論是臺灣,還是內地,電影只需傳達感動與真誠,讓每個觀眾可會心一笑或一悲,電影就及格的完成了它的本質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