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主海報豎版
鴻門宴主海報橫版
訊電影《鴻門宴》上映首周票房過億,預熱賀歲檔,成為時下最熱門的電影。由于故事懸念迭起,權術計謀重重,被稱為“高智商影片”。片中未解懸念也隨之成為熱門話題。對此,許多觀眾和影迷紛紛對影片中的細節進行分析探討。影片導演李仁港答疑解惑,共探其中玄機。
謎題一:黎明在影片中的詭異“三笑”是什麼含義?
答疑:劉邦的心機最重
有觀眾對影片中黎明平淡的表演表示不理解,而不少真正看懂電影的觀眾,則為黎明精彩的表演拍案叫絕。更有細心的觀眾總結出黎明在片中點睛之筆的“三笑”,將劉邦的權謀心理表現得十分到位。所謂“三笑”是指:第一笑,項羽問劉邦是否想當霸主,劉邦一笑置否;第二笑,影片結尾回放張良以言語試劉邦時,劉邦起身欲離開咸陽,身后張良鼓掌,劉邦露出一笑;第三笑,劉邦成功登基稱帝,看到玉璽一剎那的笑。對此,導演李仁港表示“三笑”的確是刻意安排以表現劉邦這個人物的,關于“三笑”的含義,他解釋道:“第一次笑,當時的劉邦處于弱勢,看似是自嘲的笑,其實裝給項羽看的,其實他是覬覦霸主之位的;第二次笑,可以說是自信的笑,他看透張良的用意,知道張良會挽留他,助他成為霸主;第三次笑,他是發自內心的笑,但他的心情是復雜的。這一笑是最悲哀的,要用力笑才可以笑出來。”看來,這“三笑”是層層遞進,所以說全片心機最重的其實是劉邦。
謎題二:劉邦究竟是被兄弟逼上位,還是早有預謀?
答疑:早有預謀
初看影片,會覺得劉邦心懷天下,如果不是樊噲、蕭何、夏侯嬰這些兄弟的鼓勵,也許他不會走上爭霸之路。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觀眾對此提出質疑,有認為劉邦爭霸其實是早有預謀。就此,導演李仁港對劉邦爭霸的心理進行了分析解答,稱其卻是早有預謀。他說:“其實,在起義之時,他就有爭霸之心。而項羽讓他送嫂還鄉時,他心理上就先不服氣了。細心的觀眾應該會發現,他當時的表現。最后,當身邊的兄弟埋怨他時,他正好給自己一個正當的理由。”
謎題三:項羽比劉邦年輕,為何讓劉邦照顧好“嫂子”?
答疑:項羽在心態上勝過劉邦
不管在電影中,還是在歷史上,劉邦與項羽年紀都相差不少。有觀眾對片中項羽讓劉邦“照顧好你嫂子”表示不能理解。那麼,究竟項羽為何要讓一個比自己年紀大的人稱虞姬為“嫂子”呢?導演李仁港給出了答案,他說:“項羽的性格很直接,說一不二。他兇悍,能直接把人干掉。讓劉邦叫‘嫂子’首先是他在心態上就勝過劉邦的表現,同時也是向劉邦展示自己的權威。”
謎題四:劉邦對虞姬是真感情嗎?琵琶是劉邦指使人偷的嗎?
答疑:美人誰不愛
《鴻門宴》中,虞姬除了贏得西楚霸王項羽的鐘情,還捕獲劉邦青睞。然而,鴻門宴時劉邦以虞姬做人質,又讓觀眾對劉邦的心思表示質疑,甚至有人揣測,虞姬的琵琶被偷就是劉邦故意安排以贏取芳心。對此,導演笑稱:“漂亮女孩誰不愛?”只不過,比起美人劉邦更愛的也許是江山,即使對虞姬是真感情,讓她成為棋子,這樣的感情也回大打折扣吧。至于到底是不是劉邦指使人偷取琵琶,劉邦這樣善于計算,誰能擔保不是呢。
謎題五:虞姬是為了平衡“男人戲”的花瓶嗎?
答疑:不是,虞姬是對比劉邦、項羽的人物,是最“聰明”的。
虞姬可謂是這部硬朗的“男人戲”中一抹溫柔點綴,因而被許多影迷和觀眾稱之為“花瓶角色”。這樣一個角色真的只是為了平衡影片的“花瓶”嗎?導演李仁港給出否定答案,在他看來如果是不需要的角色就不應該出現在影片中。他解釋說:“虞姬在片中有重要的作用。與項羽,她的出現產生化學作用,為項羽的成長是有幫助的;相比劉邦,虞姬與他形成鮮明的對比。虞姬選擇相信別人,而劉邦是不相信任何人。所以,她不是花瓶。反而,我覺得她是最聰明的人。她人生態度是不算計,人算不如天算,不想那麼多,好好過生活,最單純的反而最幸福。”
謎題六:明顯看出項伯是走漏鴻門宴風聲的人,為什麼項羽不除掉他?
答疑:項羽了解項伯仁厚,而非出賣者
對于給張良、劉邦通風報信的項伯,觀眾不明白為何項羽不將其除掉而后快,在李仁港看來,項伯并不是出賣者,他說:“項伯作為親戚,項羽是了解他的。項伯并不是要背叛項羽,他是希望劉項兩家能平衡相處,是宅心仁厚。這點影片中也有交代。當項伯阻止項羽出兵時,項羽說‘我知你仁厚’,所以,項羽明白項伯的用心。”由此可見,項羽霸氣橫行的同時也十分感性。
謎題七:老年張良與范增為何使用相同手杖?
答疑:即是戰利品又是紀念品
看過影片的觀眾都會發現,老年的張良在造型上與范增十分相似,尤其是那柄具有象征意義的手杖。導演李仁港坦承,張良與范增使用相同的手杖卻是刻意為之。他解釋說:“張良與范增是同類人,他們計謀很高,是極端的計謀敵人,但同時有惺惺相惜。之所以造型相似,用同一柄手杖,其實是張良在潛意識裏將自己與最強的對手趨同。”影片中,范增曾對張良說過:“看到你,就看到年輕的自己。敵我關系就像鏡子的兩面,沒有范增,就沒有張良。”因此,再回想年輕的張良與年邁的范增,正好展現謀士的一生。談及最后張良帶走范增的手杖,李仁港稱:“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張良戰勝范增的戰利品,是一種心態上的占有;另一方面,則是作為紀念品,是對亦敵亦友的范增的紀念。”
謎題八:結尾張良推門離開,說要再找一達人下一盤好棋,看能否雙贏的心態是怎樣的?
答疑:了卻心事,準備開始新的人生
影片結尾,張良推門離開,繼續尋找下棋達人,尋求雙贏的棋局,再次留下懸念,讓人不禁猜想他是否能尋得達人,能否獲得雙贏。甚至有網友分析稱,張良還原真相后,看透人生,欲追隨范增而去。對于種種的猜測,李仁港揭秘了張良當時的心態:“這裏體現了一個張良的個人性格,體現了他的魄力。他并沒有因為了卻心結而打算歸隱,相反,他是去尋找新的達人,尋找他人生新的開始。作為一個棋手,只要有棋局,他就不會放棄。而尋找‘雙贏’的棋局,是他還對范增‘雙輸’的棋局耿耿于懷,他要戰勝范增,下一盤‘雙贏’的棋。”
謎題九:張良為何最后要為虞姬執著一件事?最后項羽與虞姬相擁的美好畫面究竟是張良的假想,還是確實發生的事?
答疑:張良假想完美結局,尋求內心的解脫。
影片最后,項羽與虞姬幸福相擁,漫天花瓣雨仿佛都在祝福他們,浪漫場面感動不少女性觀眾。對此,觀眾也有疑問究竟這一場重逢喜悅是張良的假想,還是真實發生的事?而張良為何又要為虞姬執著一件事?導演李仁港表示這其實是張良的假想,他認為張良作為見證人,講述完故事,他希望還原真相,于是將虞姬靈位與項羽靈位擺放在一起。他說:“張良作為目睹整個事件的見證人,他要對逝去的人有個交代,這樣才能在良心上過得去,從而得到內心上的解脫。而對虞姬和項羽重逢的假想,是在解脫之后,他對最美事情的有一個希望,他希望虞姬和項羽的重逢時美麗的。”
謎題十:張良看望老年的劉邦,兩人最后握手時,手中握著什麼東西?
答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影片中,老年劉邦臥病在床,張良喬裝成郎中看望他,劉邦終于袒露心聲,道出不再信任的任何人的痛楚。而張良也為自己身為謀士卻不想反被算計而百感交集。劉邦讓張良最后幫自己一次,張良走過去我住他的手,鏡頭特寫兩人的握手,之后張良離開,劉邦駕崩。對于兩人握手時,張良給了劉邦什麼東西,觀眾充滿疑問。對此,導演李仁港笑稱,要為影片留下最后的懸念:“劉邦和張良最后相見時的感情是很復雜的。到底兩人握手時,張良確實給了劉邦一樣東西,至于到底是什麼,我希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后留一個懸念讓觀眾朋友細細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