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獨家爆料:那些“北上”撈錢的香港導演們

港導的名頭已經不及前幾年叫的那麼響(圖片來源自網路)

“香港的昨天就是你們的今天”,這個命題并不玄妙,更不美妙,已經有越來越多人認識到,現在的港片不港,合拍片泛濫的情況既造成了香港影市票房一蹶不振,藝術水準大大下滑,而在大陸這邊,港導的名頭已經不及前幾年叫的那麼響了,更有一批人已經進入了輿論和觀眾心中的“黑名單”,他們的名字代表著混亂的陣容、匪夷所思的劇情,從頭到腳貼滿了寫著兩個字的標簽——搶錢。

A導演與B公司的虎頭蛇尾

有個神秘的公司,只成立了一年,拍了一部片子,雖然這部電影如愿成為當年的佳片橫掃各大獎項,但是因為合作方的貌合神離,公司沒多久就宣布解散。主事雙方分別是來自香港的A導演和內地影業巨頭B公司。

A導演縱橫香港影壇廿載,過手佳片無數,金馬金像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雖然爛片時有,但幾部頂尖文藝片的盛名之下,A導演給人的印象仍是認真計較的港產文藝派,也正因如此他第一部清裝大片順利獲得內地投資,3億投入,收回兩億票房,加上貼片廣告什麼的,驚險持平,不過由于此片質量頗佳,A導演也躋身于港陸兩地一流五大賣座導演之列。而2009年A導演正式移師內地,與B公司合作成立工作室,大手筆策劃籌拍四部中國古早題材“大片”,而之前由他的磕頭兄弟C導演執導的另一部大片正在拍攝當中。

這部戲耗資巨大,演員陣容橫掃兩岸三地跨影視歌多棲,情懷復古,場面壯麗,搭建香港古城,但隨著影片拍攝推進,日程漸緊,磕頭兄弟C導演遲遲進入不了狀態,搭建的布景日日耗在那裏干砸錢,為了救場,也為了自己的名聲,A導演不得不出借自己的人脈邀來多位業內兄弟救場,一時間香港拍過文藝片搞笑片動作片的導演都紛紛到片場來指導一段。這一江湖傳聞在看片過程中就能得到驗證:稍微細心的觀眾都能從中感覺這些鏡頭完全不似出自一個人的手筆。

另有傳聞稱A導演在工作室建立中與B公司還扯皮過一些裝修糾紛,最后當這部C導演掛名的大片終于拍峻上映,票房成績與口碑賺滿,但仍然無法回收那些不明不白耗掉的資本,A導演與B公司終于談崩。而當年參加坎城電影節時A導演親手貼上的海報也成了徹頭徹尾的笑話,這四部電影至今還沒聽到什麼靠譜的音信,當初“逆勢上市”,勇于“挑戰不景氣的華語電影市場”的A導下一部電影換了合作方也換了發行方,嘗試開拓北美市場的野心也受了挫。

C編劇到C總裁的華麗轉身

在一個一望即知是爛片探班結束的飯局上,內地某前身做娛樂節目現大手筆轉型做電影的公司新晉副總裁C,此前以一系列鬼片而小有名氣的香港導演,酒過三巡對著一桌電影記者說,“你們必須要知道,香港的昨天就是你們內地電影的今天,現在的情況跟我拍片時的香港很像”。等大家就這個問題繼續追問,他卻神秘一笑,“這個真不能多說。”

翻檢資料才了解到C總裁最早是做編劇,他創作力豐盛的時候做出過一個票房高企的鬼片,當時也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也就是張曼玉人稱“張一打”,梅艷芳每天趕數個片場的時代,那個“昨天”確實跟我們當下有點相像,不管影片本身質量如何,只要有一兩個號召力強的票倉級明星再加窮追猛打型的宣傳,指不定哪塊云彩就下雨,票房高到不可思議,比如今年上映的《被人甩99天》和去年的某巨胸女星出演的完全不恐怖的恐怖片。

C導演自己做導演的片子并不多,名字小到幾乎不見,無獎在手也無確鑿的票房號召力,他后來就做編劇,突然某一天他改編古代神怪小說典范的一部電影橫空出世,有影評人苛刻的說他的編劇基本上洗去了原著裏所有觸及人性的精華的東西,而塞進了老套的港片橋段,以視覺代替心理,但是這部片子陣容強大,搞三角戀的三大主演既有電影學院同班同學的青梅竹馬,又有同為頂級花旦的金枝欲孽,再加上武打巨星的助陣,宣傳到位,票房仍然不俗。

D導演/主席的兩難選擇

前文中提到的C做編劇的那部三角戀神怪大片其實還勉強算是票房口碑雙豐收,這部片子的導演D先生也算是德高望重:出道三十年,幾座金像獎在身,還是數年的金像獎主席。但是3年之后,D導演推出同一路數的姐妹篇卻吃了苦頭,雖然投資翻倍回收,但是口碑卻跌到谷底,很多看過電影的觀眾將其總結為無思想、無劇情、無高潮、無看點的“四無”電影,這片子到底是在歌頌愛情還是在影射現實,反正D導演一樣都沒說清楚。

D導演是個圈內人緣還不錯的人,也是電影記者很喜歡的采訪對象,基本上每次問到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的關系他總能侃出很多理論來,他時而滿懷信心,“金像獎今年起停止走‘下坡’了”,時而諷喻同行“怕有些人靠著市場發展的機會肥了,瘦了的是我們的文化和優秀的古早”,時而小搏一下出位,“華人還沒有拍出讓人驕傲的情欲片,我的目標是大島渚。”,確實是個人見人愛的采訪對象。但是他在北上這幾年中實在是沒有拍出過一部拿得出手的好電影來,南淮北枳的理論有些生硬,還是曾經跟他合作過編劇過的C總裁比較仗義執言,在大家紛紛批判此片的時候,挺身而出批判大家沒有看懂這部電影,“這是跟一個政治事件有關系的,你們還年紀太小,看不懂也是正常的。”

以上只是幾個典型例子,這樣的例子每個電影記者差不多都能舉出一筐,某導演接連復制他在九十年代的作品,甚至懶到片名都不改后面加上一個年份就敢出來誑錢,某導演北上白山黑水拜把頭,吃喝玩樂拍了一堆空鏡頭返港,片子一拖再拖幾年都沒出來,美其名曰“磨”,某導演因跟制片方在剪片上出現矛盾,本來預定在某國內A類影展亮相的競賽片突然就不公映了,可能翻遍影史這種事情都不多見……“香港的昨天就是你們的今天”,假設這是一個命題,不如說香港的昨天和我們的今天都要有賴于香港導演創造,如今他們存在的意義其實就是為了消費懷舊,消耗情懷,消弭內地電影在嚴格的審查制度之下殘留的最后一點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