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劇照
第62屆柏林電影節柏林時間18日晚落幕。華語片《白鹿原》摘得攝影銀熊獎。要去做一個對本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綜述,最好的辦法是請電影節主席迪特來總結。在百忙當中,迪特在電影節收官之時再次接受記者專訪,針對自己連任后電影節的繼續發展以及對華語片的寄望,向記者敞開心扉,他認為華語文藝片仍缺乏穩定性,并期待張藝謀能帶新作品來參賽。
記者:作為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一,柏林電影節如何與坎城和威尼斯競爭?
迪特:我們的電影節是為觀眾服務的,每年在電影節期間,我們的參展,參賽片的門票會賣出去30萬張,德國的觀眾對電影藝術的熱愛如此之高,這是令其他電影節所無法比擬的。此外,柏林當地的媒體會用各種模式去討論電影,批評也罷,鼓勵也罷,觀眾都會飽含熱情地去參與。相比起風靡全球的商業大片,我們的觀眾更加喜歡帶有文藝氣質的電影。這些就是我們的優勢,而保持這個優勢就是我們要做的。
記者:您覺得本屆電影節上有哪些讓您眼前一亮的電影?
迪特:很多呀!比如安吉麗娜·朱莉首執導筒的《血與蜜之地》,王全安的《白鹿原》等,這些影片都選擇在了柏林首映,首映后都激起了柏林觀眾強烈的反響,這都從一定意義上說明了電影節的影響力。
記者:最近兩年,很多中國的大片都未能參與到柏林電影節參賽,比如張藝謀和徐克的新片,有評論說,中國大導演的影片距離柏林越來越遠,您對此如何看待?
迪特:在舉辦時間上,我們和坎城、威尼斯相比確實有劣勢。因為我們的舉辦時間是在寒冷的二月份,而選片工作只能截止到頭年的年底。中國有很多大片選擇在賀歲檔上映,因此,很多作品失去了參選條件,例如《金陵十三釵》、《龍門飛甲》,這也是我將這兩部影片列入競賽單元的原因,但它們失去參賽資格我感到很遺憾。我和張藝謀是老朋友,他的影片獲得過金熊獎,他也做過我們的評審,我非常希望他的下一部作品能來柏林參賽。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電影近些年來的發展?您覺得過度商業化是否在吞沒中國的藝術電影?
迪特:我必須承認中國電影的商業化正在飛速發展,而柏林電影節很早便在關注中國電影,并對中國電影的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張藝謀、王全安都獲得過金熊獎,而我們則希望看到中國出現更多的藝術電影來柏林參賽,更希望這些藝術片在中國國內受到關注。但現在中國的文藝片常常是一年好,一年壞,缺乏一種穩定的發展。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柏林電影節的大門將永遠向中國電影開放,而且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年輕導演帶著他們的文藝作品來到這裏,柏林將是他們展現自我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