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江小魚對話博納掌門人 探尋中國電影接軌世界

江小魚

近日,著名文化評論員、影評人江小魚受邀參與了央視《對話》欄目的錄制。身為資深影評人的江小魚與博納影業董事長于東展開了深度對話。兩人對2011年中國電影突飛猛進的進步給予了鐵定;同時,對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接軌給予了厚望。

近幾年,中國電影國內票房屢創新高,2010年票房達百億,2011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31.15億元,中國電影進入了蓬勃發展期,可見中國電影市場發展潛力巨大。然而,中國電影盡管有諸多優勢,但海外影響力卻不升反降。縱觀2011年的中國電影,影評人江小魚僅用五個字來形容:新瓶蘊舊酒。

江小魚認為,2011年的中國電影票房發展迅速,眾多投資大片功不可沒,比如《金陵十三釵》、《龍門飛甲》,但不一定是大片充斥的市場就有好的投資收益,隨著中小成本影片的逐漸進步,中國電影單獨依靠商業大片支撐票房的局面正在被改變。從年初的《觀音山》、光棍節的《失戀33天》、《鋼的琴》等影片充分體現了中小成本影片創意豐富、定位準確的優勢,逐漸成長為國產電影的重要力量。

在談到中國電影和世界電影的差距,中國電影如何才能就進國際市場時,江小魚提出了幾點自己的看法:類型化、想象力、誠意心。言簡意賅卻寓意深刻,中國電影與國際電影的差距不僅僅是靠大片、高成本才能迎合市場,小成本電影如果運作好的話,一樣能取得高票房。電影人只要是懷著誠意心、本著對觀眾負責的態度去拍電影,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大制作、大手筆;同樣,中國電影需要產業化和類型化的細分,這也是中國電影發展的必然趨勢。

江小魚說:“中國電影事業發展迅速,票房過千億也許2年就可以完成,但是中國電影要取得長足的進步或許要等20年,當然這兩個數位也許不太精確,我希望中國的電影人能懷著誠懇的態度去拍電影,心中想著觀眾,因為我們的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