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倭寇的蹤跡》腳踏實地 徐浩峰武俠力作重情懷

《倭寇的蹤跡》劇照

導演徐浩峰

訊由徐浩峰執導的復古寫實派武俠電影《倭寇的蹤跡》,連日來在國內外引發熱議。在這部號稱大陸新派武俠開山之作的電影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性嘗試,影片講述了明朝萬歷年間由一把“倭刀”引發的江湖奇聞。電影首次將“武俠”和“名門”拉下神壇,將所有的武林達人還原成蕓蕓眾生,既不是天下無敵一呼百應的存在,也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超人”。較之以往單純依靠累積商業元素拼接而成的武俠類型電影,《倭寇的蹤跡》則更加注重情懷,歷史情懷、人文情懷,是該片武俠外衣之下的更深層內涵,因此,也有人將這部影片稱之為“敘事型武俠片”。

徐浩峰直陳武俠片時弊實戰必須腳踏實地

徐浩峰一直認為,目前中國武俠片存在大量華而不實的誤讀,在審美上舍本逐末,只注重武術動作的華麗而非武術本身的精髓與魅力。因此,在拍武俠片時,他始終追求實感和敘事,希望在銀幕上呈現不同風格的武俠。而徐浩峰同樣認為,影片《倭寇的蹤跡》之所以能躋身強調實驗性和創新性的地平線單元,也是因為這部片子尋求不同的武俠審美標準。在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徐浩峰曾就片中實戰型的打斗做出這樣一番解釋:“現在的大部分武俠片是以‘姿態之美’為審美標準的。像電影裏的黃飛鴻,他的經典動作就是四肢張開,像飛鳥一樣在空中飛翔。而《倭寇的蹤跡》追求實感,是以真正能在實戰中造成殺傷的動作和力量為審美。所以電影裏表現的最進階武打形態就是一招制敵,并且腳踏實地,因為只有腳踏實地才能發力,飛到空中就無法發力……”

武俠電影更要重情懷故事性不容忽視

中國武俠電影雖然經過了長期的發展,但在很多地方依然需要完善。事實上,武俠電影的優勢便是動作場面,一場電影裏幾場精彩的打戲便能吸引觀眾。而這最大的一點優勢往往卻也容易成為劣勢,會造成電影出現故事性被略過、影片內涵不足等問題。而電影《倭寇的蹤跡》,打破了一貫賣場面、賣動作的武俠片窠臼,轉而追求故事以及片中所要表達的歷史及人文情懷,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針對電影中各人物的內心狀態,導演徐浩峰曾這樣闡述:“別人的武俠片可能就是善惡恩仇、好壞分明,而《倭寇的蹤跡》表現的是主人公對于自身價值觀的反思,對過去的反思……”而對于電影的敘事這一環節,他同樣有著近似于嚴苛的要求,“敘事藝術絕不是簡單拼盤,不是擺幾道菜觀眾就能吃飽,一定要契合觀眾心理。我覺得做大眾電影,重要的不是有多少商業元素,而是能不能喚醒大眾的情感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