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徐浩峰首部武俠電影 以“古早”顛覆“古早”

《倭寇的蹤跡》劇照

《倭寇的蹤跡》劇照

訊由知名武術導演、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國內著名作家徐浩峰執導的膠片武俠電影《倭寇的蹤跡》,確定將于2012年2月24日于國內上映。作為徐浩峰的首部大銀幕武俠力作,該片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據悉,這將是一部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武俠電影,片中講述了明朝萬歷年間的一段武林往事,以一名小兵戰勝武林四大名門這樣一個“草根挑戰權威”的故事贏得了眾多共鳴。而除去故事本身,該片同樣也有其鮮明的特色和時代價值,電影的風格追求獨特的硬派武俠風格,力爭開創中國“武道電影”的先河,還原一個可能真實存在的武俠世界。片中所有的打斗都注重于一招一式的“實戰真功夫”,而不同于古早武俠片的“雜耍式”打斗,風格硬朗,武打場面真實。導演徐浩峰本人更是一名在武術、文學、電影等相關領域有著極深造詣的“全才”,在電影《倭寇的蹤跡》當中,他意圖用“回歸原點”的寫實手法開創一種全新的武俠片模式,顛覆了古早武俠電影的一貫理念。

開創中國“武道電影”先河徐浩峰被贊“中國黑澤明”

集武術導演、作家、導演系教授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徐浩峰,在相關領域,尤其是武術方面,有著極深的造詣,他的長篇武俠著作《逝去的武林》、《道士下山》等作品自出版后一直在國內享有盛譽,而他本人對武俠和電影更是有其獨特的見解。此次徐浩峰導演的銀幕武俠處女作《倭寇的蹤跡》,以其冷峻、硬朗的風格,和獨具一格的實戰派打斗場面,開創了中國“武道”電影的先河,并通過宣揚愛國精神與中國古早俠義精神的并存揭示了中國“武道”的真諦。而影片獨特的拍攝手法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也贏得了海外媒體的一致好評,在海外參展的過程中,導演徐浩峰甚至被外媒稱贊為“中國的黑澤明”。

“腳踏實地”不“炫技”《倭寇的蹤跡》只用“功夫”說話

對武術的癡迷以及長久以來嚴謹細致的研究,使得徐浩峰成為了一名真正懂武俠、懂武功的導演。在電影《倭寇的蹤跡》當中,完全擯棄了以往武俠片“春晚式”、“雜耍式”的表現手法,即大牌演員的明星效應、大量的花哨招式、大量威亞及后期剪輯的“炫技”等,與之恰恰相反,該片沒有大牌演員,拍攝過程中從不使用威亞讓演員在天上飛來飛去,后期也絕不通過刻意的剪輯來表現動作畫面的華麗,整部影片都給人一種樸實的感覺,所有的打斗場面都“腳踏實地”。“真功夫”、“實戰派”,是影片《倭寇的蹤跡》最大的特點,而所有這一切都只為還原出真實的武打場面,揭示“功夫”的本來面目。

武俠電影革命之作以“古早”顛覆“古早”

可以說,《倭寇的蹤跡》是一部以“古早”顛覆“古早”的武俠電影。導演徐浩峰通過這部影片,展示了一個純粹、真實的武俠世界,將武俠片回歸原點。電影用“古早”的、一招一式的實戰派打斗還原了“功夫”的本來面貌,重在展現“招式”的精髓,而不是一味的“雜耍式”炫技,從而顛覆了長久以來商業和視覺需求之下的武俠片“古早”運作模式。長期以來,過于夸張的“炫技”派武俠片已經讓廣大電影觀眾感到審美疲勞,人們開始期待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武俠世界,因為畢竟“功夫”的精髓并不在于“飛天”和令人眼花繚亂的花哨打斗,“招式”的魅力和“一招制敵”的快感往往更勝于前者。有專業人士甚至指出,《倭寇的蹤跡》或許將引領中國武俠片的一次全新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