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金陵十三釵》:人性的,更人性的……
《金陵十三釵》:人性的,更人性的……文 和運超導演:張藝謀
原著:嚴歌苓
編劇:劉恒、嚴歌苓
演員:克裏斯蒂安·貝爾、倪妮、佟大為、曹可凡、聶遠
類型:劇情片
片長:145分鐘這一次的《金陵十三釵》,張藝謀終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國際化,拍出一部很拿得出手的大片,雖然最終呈現出來的是很好萊塢模式的作品,但這一次張藝謀骨子裏的俗氣做了最大克制;雖然片中仍然不乏形式化的場面和色調處理,但整體是難得一見的精心之作。 一、故事面對國際,張藝謀一直算是中國電影的符號。從歷史而言,他卻不是電影藝術水準第一人,2000年之前,不如陳凱歌,2000年以后,不如李安。總的來說,張藝謀都自認編劇功力薄弱,不大會講古,對于一個蜚聲國際的大導演,這話說出來很不可思議。但從《活著》之外的張藝謀作品看,早期都十分依賴文學原著,90年代中期以后,十之八九都是失敗的例子。
《金陵十三釵》對于張藝謀十余年來,僅僅是扳回一城,但這一次卻幾乎達到了一種史上最佳的地步。他自以為確實遇到一個好故事。其實,《金陵十三釵》的故事很收斂,但同樣很殘酷,在刻畫當時情景之下的人物,嚴歌苓依然不失批判色彩。但電影中卻拿掉類似思索的部分,只把故事過程放大,增加更多的犧牲意味。對于觀眾情緒控制而言,非常精打細算。
故事本身是有史實依據,但背景虛構。因此,對于解讀而言,就可以做各種發揮。電影顯然把重點放在人性升華的立場,“商女不知亡國恨”是一句著名的唐詩,最終故事因此有了顛覆性的詮釋,故事的價值在于還原了人性的光輝。 二、場面
《金陵十三釵》耗了很多財力,請來相當出色的貝爾,拍出很有氣勢的戰爭場面,既有時代氣息又不失造型感的布景,不放過些許細節的道具。但在銀幕上又仍然保持很張藝謀式的浮華氣息,這就是張藝謀的風格。張藝謀對于影片很大程度上也強調真實,影片基本用的是敘述者書娟的回憶,帶著窺探的視角,同時也是記錄、寫實的風格。但由于是后來回憶,所以,其實在某種程度而言,真實性是經過大腦“過濾”的,很多地方又流露出“很夢幻”的感覺,“不真實”的味道同樣突出。恰恰這是《金陵十三釵》在寫實的同時又“寫虛”的一種非常有意思的味道。張藝謀那種浮華的場面正為這樣的鏡頭增加了細膩的感覺,表達出創作者對故事情節的升華。例如開篇那場為了場面而場面的戰爭戲,但在內涵上,卻是表現了國軍的犧牲,一種儀式般的慢鏡,同樣最后李教官的犧牲,爆炸都猶如禮花一般盛放,還有女學生唱詩的時候,剪接到地窖中的妓女們身上的光輝,幾乎所有重要的段落場景,都有某種情感上的表達,每場戲也都精雕細刻,通過情感在落實到質感的畫面上, 三、人物雖然,故事對于張藝謀而言已經是詬病多年的阮肋,但光有故事并不見得就好。《金陵十三釵》在故事之外做到了人物的顯現,通過好萊塢式的處理達到了通俗的人性化效果。雖然,在很多地方帶著煽情的目的,但整體精良,已經具備深入人心。
貝爾扮演的入殮師約翰,其實并不是整個故事的核心,但作為見證核心和成就主題的重要角色,他是逐漸成立的。約翰起初是一個滿身缺點的人,穿上英格瑪神父的袍子是為了裝飾一下自己,一心想著要錢離開南京,直到女學生受日本兵侮辱和殘殺,一時沖動開始扮演英雄,當所有人都把希望放在他這樣一個外國人身上時,他才開始主動蛻變,尤其是最后陳喬治提出要扮演女學生那一場戲,約翰徹底改變。影片最終似乎沒有讓貝爾完成高潮部分的釋放,我覺得故事已經達到了完整性,正如前面說,他其實不是故事真正的核心,他只是一個見證者,完成自我的救贖,他實現了玉墨等人犧牲的承諾,救走了女學生,故事已經完整。貝爾相當準確的達到影片需要的效果,沒有搶戲,這一點恰恰是難能可貴的表現了他的出色。
玉墨和一群姐妹起初也是不好的印象,因為一些雞零狗碎的事情讓人不免反感,濃妝艷抹的形象也和當時教堂的環境格格不入。但面對生死,面對浦生、姐妹和女學生的尋死,和自己的尊嚴,“十三釵”身上的人性污點的抹去,是整個電影的“魂”,這個“魂”恰恰因為玉墨等人而立起來。例如一再被拿來做看點的與約翰的激情戲,玉墨說“我的身體明天就不屬于我了,現在就帶我回家”時,兩個人一個是妓女一個是小混混,原本調情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無所謂的事情,但兩人這一刻有了真感情,而且都知道明天以后九死一生很難有再見的可能,所以激情戲在這裏是可以接受,但沒有拿來做賣點的意思,整個畫面也很節制,并不過頭。在玉墨這個角色上,倪妮算是很到位了,玉墨并不是一個純粹自甘墮落的女人,某種意義上,她身上有一種獨特的秦淮女子的韻味,有文化有人格尊嚴,更重要的是在國難時期敢于犧牲和擔當,這是一種象征(后面還會談到這一點),在還原女生裝扮時,又能表現出另一番本色,可見倪妮的潛質不差。
而其他的姐妹也大多有到位表現哪怕最后一起上車的時候,有怕死的一幕,張藝謀所說的“人性的光輝”并不是要無限放大英雄一面,而應該是捕捉到完整而真實的人性。
對于女學生,書娟等人一開始瞧不起妓女,書娟與當了漢奸的老爸孟先生決裂,某種程度上也有不成熟和缺乏寬容心的不足。但是很快在日本兵闖進來后,卻能逐漸成長,與妓女們漸漸改善關系,到最后相約赴死,也是有一個過程。
對于李教官、陳喬治等人,電影雖然場面不多,但都有關鍵的戲份讓人閃光,在李教官身上,我覺得不是打阻擊,也不是慷慨赴死,而是面對妓女的挖苦諷刺,他拜托妓女照顧好路上救的浦生,其實他的兵已經全部死了;而陳喬治,就是那場主動要當偽娘替女學生去死的一場戲,兩個人物都顯得光芒四射。 四、主題影片的水準除了以上方面之外,還有很重要一點,也許還是最決定性的一點在于主題的挖掘。對于一部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而言,好的作品要有豐富的回味空間,也需要不亞于原著甚至超越原著。當年的《霸王別姬》和李安的《色戒》就是如此。尤其張藝謀真正有壓力的導演正是學貫中西的李安,《英雄》之于《臥虎藏龍》,好比今天《金陵十三釵》之于《色戒》。
同樣來自著名有美國生活背景的女作家,同樣表現抗日戰爭時的淪陷區,同樣對原著進行了大篇幅改動,同樣大量好萊塢模式同樣拿出賣身體的女人說事兒……但比較之下,嚴歌苓畢竟不是張愛玲,張藝謀也畢竟不是李安。《金陵十三釵》的改動,很大程度是為了使故事敘事更好萊塢,更流暢更好看為基礎。例如貝爾扮演的約翰那種不完美的性格,成長為英雄的途徑。而重點則在玉墨等在危機關頭的救贖理念,對人性污點的寬恕等,這種完全好萊塢化的視角使這一電影某種意義上說,這證明了中國導演也能拍好萊塢電影,但這實在不太像一部主題挖掘更深的電影。
人性的是做到了,但更人性的是主創人員對影片內涵的豐富化,而不是單純化,所有的電影都在呼吁人性,但是,是不是需要世界上所有的人性都在電影中表現一致?確實,人性的表現在重點于采取什麼樣的范式。模仿好萊塢的升華和救贖為人性光輝,不能說不好,但《金陵十三釵》終究與《辛德勒名單》和《拯救大兵雷恩》主題有多大差異?甚至這部影片連場面都是人家片子的團隊來做的,模仿痕跡依然局限了中國人自己對那場災難和那個故事的解讀。
相反,如《色戒》對原著的解讀,李安比張藝謀走的更遠,《色戒》還有專門的美國編劇參與故事創作。但最終《色戒》在故事主題的挖掘上,王佳芝這個女學生的命運,也包含了背后一群學生在那種時代下荒謬而盲目的報國模式。情感的選擇是一條主線,但不是唯一的情節線。整個影片其實有很多含蓄而廣闊的留白,影片的情感始終是壓抑的,這未必是原著的主題,但電影給人回味的余地很大。
張藝謀在《金陵十三釵》中,在主流價值觀上,情感流露非常飽滿,但給觀眾回味的地方卻不算很大,莫非僅僅在于“十三釵”最終命運如何上?這一點雖然并不影響整個電影的完整性和流暢性,但妨礙了對主題更人性的升華……這是唯一的一點遺憾,甚至就連原著,對神父和教堂場景等描繪都是有反思精神的,電影雖然時刻照耀著教堂神圣的光輝,但都是用來反差和對比,缺少沉淀的思考,或者沉淀的還不夠。
例如,對于南京這座城市,本身就有浴火重生的精神,可以說只要是南京人,骨子裏都強烈感到這樣一種心靈的負重。張藝謀在南京這個主題上,也使自己達到一種“重生”一般的傳奇。但是南京所負重的價值,承載的對中國人的意義,電影還是傾向于簡化,如張藝謀本身說過的“多做減法,少做加法”,當然,這一次他做的比較出色。
在《金陵十三釵》中,可以理解為南京是通過這些女人用陰柔的氣質化身為剛烈的寓言,印象中江南文化一向是陰柔的代言。但其實江南是以剛烈為精魂,自古就是,正如我曾經在另外的影評中,引述過呂思勉先生的觀點,從吳越爭霸、項羽八千子弟破秦到東吳火燒赤壁,就算到秦淮八艷的風月傳說中,柳如是、寇白門和李香君等人那也是不遜男子的人物。所以,這個故事是以表現妓女為“魂”,她們在那個危亡的時刻,很普通甚至在旁人眼中很下賤的身份,完成一次圣潔的救贖。在南京這個當時國都,千年文明的名城最悲壯黑暗的時刻,她們是最閃耀的星辰,如同教堂那五彩斑斕的玻璃窗,透著溫暖的光亮。雖然她們秦淮女子的身份不那麼光彩,但最終她們的人格是光彩的,這也是需要歷史正名的人性的光輝。所以,最終過了許久以后,在書娟的回憶中,她們這一群并無真實姓名的女人,最后讓人記住的正是最鮮艷明亮的一幕,她們的名字和金陵是一體,血肉相連,她們就是南京的文化象征。
2011年12月